很多想要努力改变孩子的人,最终都陷入“低位焦虑”,然后被孩子改变,除此结局之外,这些父母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:都不会快乐生活。
“他什么都做不好,看见我就忍不住想说!”
“他要是用一点心,我都不会这样对他的!”
“他拿着手机不放,我就想方设法想管他!”
………
“为什么说了这么多他还是不改变,为什么他总是不能理解我……”
当你这么想的时候,你已经“灵魂出窍”并开始依赖他人,并从此一直处于“被激怒的状态”。

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想要改变孩子,你会开始一点点失去自己的生活,失去快乐,也慢慢地失去自我,自己开始越来越脆弱,脆弱到你再也没有能力影响孩子,甚至会削弱孩子。
相反,孩子也开始将他不太能够驾驭的自我依附在你的身上,开始看你的脸色、看你的反应,猜你的心思……越来越脆弱,再也不能全然地做自己,再也没有自己的生活,再也没有了有自己的快乐。

其实,在我们小时候,当父母追着我们满大街打的时候,当父母酣畅淋漓地吵我们的时候,当他们吵打以后又继续快乐生活的时候。他们都能如此真实和全然地投入而没有任何怀疑。
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里充斥着犹豫和怀疑,充斥着纯粹的发泄和不满。再也没有全然生活的模样,再也没有快乐生活的样子。
我们的教育也从此变的越来越艰难!
一个会快乐生活的父母,一定也是一个会教育的父母,因为生活才是教育本身。
美国教育家杜威应该是第一个探讨教育与生活关系的人。他提出了“教育即生活”,在我国,以陶行知为主要代表的生命教育学派,也提出了“生活即教育”的重要教育思想。
虽然看似陶行知把杜威的概念翻了个底儿,却有本质的相同,同样道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关系。
回到教育的本质里,我们究竟如何让自己快乐的生活?
一、跟随内心,专注内在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表现;
二、带着认真,专注自己的作为而不是孩子的行为;
三、专注过程,专注全然的投入而不是改变的结果;
四、相信结果,专注相信的本身而不是表现的自信;

不要试图用改变孩子和他人来获得快乐,而是想“自己如何做才会更快乐”或“怎么努力做让自己在这有生里心情愉快的度过”,这也许才是“父母中心式教养”的关键。
维克多·弗兰克尔说:“幸福不是追求来的,它是随之而来的。如果你追寻快乐,你不会找到它。幸福是追求其他事物的副产品。”
今天,我想说:一个优秀的孩子也许不是我们如此努力进行教育的结果,而是快乐生活的随之而来。
也许,这样才能在共同的生活里,体验完整的我们的生命。 |